陈平,中国之谜与中国之道,《红旗文稿》,2010年第4期 (2010)。
另外我们还有一些垄断,在这个服务业的垄断、金融业的垄断、还有通信、电力业的垄断,垄断就会有垄断的租,也会引起收入分配的差距,会引起社会腐败的问题,所以这种状况之下的话,这些都是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来改的领域。 林毅夫:第二次采访我是我到世行之前,还没到世行。
其他发展中国家应该跟我们一样,有好的投资机会的,但他们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时候,经常受限于政府财的政状况不好、民间储蓄低、外汇储备不足。那比如说,你也提到我们也不要看得太远,比如说,中国的光伏企业,是因为学习了德国,但是我们的人均的收入差了七八倍,可能最好的方式,是找到人均收入高我们一倍、两倍的这些国家,然后来学习它们已经成功的企业,做为一个借鉴,那如果这样来看的话,您觉得中国应该拿谁做参数? 林毅夫:我想是这样的,产业它随着(国家)发展的程度不一样,你比如说我们人均收入是7500美元,那美国是53000,德国是45000,日本38000,韩国24000,它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收入水平,就代表它的产业水平比我们高,那我们的产业,你比如说在高端制造业,在精密仪器,我们跟它有差距的,既然有差距,那我们可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发挥这个后发优势的潜力。我当时开了一个玩笑说,会不会是7年不是7个季度,我说你们可以去看圣经,圣经上面不是讲说有前面7年的丰收,你可能导致后面7年的饥荒,那当然那是一个开玩笑的话,但实际上是反映我对当时问题的判断。林毅夫:所以就没有办法来利用这个投资机会,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那我们这一点条件还是相对好的。而世界银行的前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的经济学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给予了林毅夫的毕业论文如此的评价,他说,华盛顿共识已经丧失信誉,而林毅夫的贡献,将成为重新思考发展问题的一座里程碑。
另外我们是一个转型中国家,那转型中国家就有很多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一些扭曲。到底从2008年这场——从1930年代以来最大的——国际金融经济危机,是不是能够真正实现的一个可持续的复苏,那么有很大不确定性,再加上一些地缘政治上面的紧张,还有一些恐怖主义造成的这种大家心理上、情绪上的阴影。为什么?因为生产效率主要是在微观领域起作用,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等有微观性。
生产效率是有用的,也是值得关注的。要有两个假设、三种调节 现在谈两种假设,第一种假设是经济学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假设叫经济人假设。企业出口创汇,然后根据国家结算外汇的办法,把外汇卖给人民银行,人民银行付你人民币。中国前几年经济的增长是超高速的增长,这种超高速增长并不符合经济规律。
核心提示: 厉以宁列出中国经济十大问题,表示中国前几年的经济超高速增长并不符合经济规律,长期保持超高速增长会错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现在来看,要升级到第五目标。
宏观调控重在微调、预调 进入新常态以后,宏观经济调控是不可缺少的。三种调节,市场调节是第一种调节,是用一只无形的手来支撑的。这种假设并不错,但是现在显然是不够了,在今天的社会中一般都是认为应该是两种假设。从宏观角度讲,更重要的是资源配置效率。
政府调节是第二种调节,政府用有形的手来支配的,有形的手包括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等等。比如说有两个城市,A和B,A这个地方如果你去投资成本低、销路广、利益广。我到服装店看,看来看去这个式样以前就有了,这个布料还是一样,我要这个干吗,我家里都有了,我买来干吗?市场要创造,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比如说一个企业,它如果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效率提高了,这就是增加效率,或者在效益不变的情况下投入能够减少也是一样的。
一个叫经济人假设,第二种假设是什么?社会人假设,人不仅是经济人,人也是社会人。最大的害处在哪里?就是养成了宏观调控依赖症,没有宏观调控就不行了,削弱了市场调节的作用。
所以外汇的增加实际上表明了人民币出口越多。资源配置效率比生产效率更重要 在经济学里面,长期以来所强调的是生产效率。
10来年前只是作为通话,现在的手机可以看电视、打电话、录音、照相等等。如果你用A方式配置资源,结果会得到A,用B方式配置资源于到方式是N+1,这就表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了。经济应该是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辅助性的宏观调控则一定要以微调、预调为主。经济人假设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都是自利的,最低成本、最小代价、最大收益,这是一个假设。既然如此,为什么利润的分配只是让物质资本投入者所享有,人力资源投入者不享有呢,只能从成本中的工资部分取得自己的报酬,这合理吗? 所以很多经济学家提出这样不合理,明明是共同创造的,为什么我们只能从成本中的工资部分取得报酬呢?所以提出要分享,分享有各种办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办法就是产权激励制度,人力资本投入者根据贡献的大小能够分享利润。假定投入总量不变,但是你可以用A方式配置这些资源,也可以用B方式配置资源。
高利率未必能抑制通货膨胀 过去对待通货膨胀,主要是什么办法呢?提高利率,货币流通量就减少了。经济应该是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但是毕竟是辅助性的
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国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中国有比较优势。
按照第三次工业普查,中国制造业的就业人员是1.24亿人,相当于当年日本的12倍。当时发达国家陷入金融危机,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才能真正复苏。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可以成为新的发展合作方式,这种方式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互补的。就像车子的两个轮子一样,他们可以成为对外发展合作的两个支撑点。在二次大战以后,发达国家设立了很多多边、双边的发展机构,比如联合国开发总署、世界银行、美国援外总署等,但并没有真正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和低收入陷阱。从二战以后到现在,在近200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当中,只有两个从低收入进入到高收入行列。
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主,以产业转移为辅。走出去战略在2001年才提出,国内外的政治、金融、法律环境都不一样,很多走出去的企业最终失败。
因此我提出一个全球复兴计划,主要内容是对发达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投资。另一方面,中国对外合作政出多门,有商务部、外交部、财政部、农业部等,还有进出口银行、中非基金等。
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成立一个统一协调对外合作关系的对外发展合作部,来把资源组合起来,改变国际发展格局。2009年我在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期间有过新马歇尔计划的倡议。
以前类似的转移已有多次,这次的新特点在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庞大。落实一带一路一洲战略需要中国企业提高素质,同时需要政府集中力量,可考虑成立对外发展合作部。在非洲,可以是产业转移为主,基础设施建设为辅。这些基础设施投资不仅会促进所在国的经济增长,还会拉动其他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出口。
2010年20国集团首尔峰会将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基础设施列为共识的第一项,后来的峰会也多次强调。在基础设施所需要的原材料上,中国有很多剩余产能。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上非洲战略,促进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非洲。一方面,企业没有做好走出去的准备。
非洲有10亿人,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年轻人比例高,工资水平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心是基础设施建设。